山西省晋城市巴公镇渠头村之感
摘自连达所著的《触摸,寺庙》《寻访山西古庙》
巴公镇东北方越过巴公河不远,有一片大村名叫渠头村。
渠头村北靠莒山,东接义城,西连巴公,南通泊村,周围河渠密布,沃野连绵,相传自商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居住。春秋时期,山东莒国的国君渠邱公避乱于此,于是村庄始名渠邱,后世又先后沿用过塸头、龙渠镇等名字。到了明洪武年间,村中李、张、吴三大姓发展壮大起来,村庄规模随之迅速膨胀,那时候的渠头村是南下沁阳,北上并州(今太原),西通平阳(今临汾),东到新乡的枢纽要道,使得这一带工商业蓬勃发展,渠头商人在明清两代颇有成就,生意以贩盐、采煤、冶铁、当铺等行业为主,铺面遍及晋、鲁、豫等省,曾经号称“富甲潞泽”,渠头村也一度享有“金渠头”的美誉。清代时还出现了泽州地区最著名的雕刻世家续氏的字号景安斋,其经营一直延续到清末,泽州境内现存的许多著名古迹上都有景安斋的石雕作品和构件,最著名的石雕当属府城村关帝庙前后两殿的高浮雕石柱,渠头村关帝庙前一对精美威猛的石狮子也是出自景安斋之手。经商富裕之后回归乡里,广置田宅大修庙宇是当时的习俗,渠头村也不例外,因而曾经留下了大量的深宅大院,而且村庄虽然不设城墙,但街巷多以丁字形布局,每条街巷两端都修建有阁楼或栅栏,一旦关闭起来,全村就会被分割成许多独立的小单元,号称三十六道阁,七十二栅栏,这些街巷交错纵横,好像迷宫一般,外人贸然进入,常常会误入死胡同中,如有流寇侵入,也不会破一门而克全村,只能在两边都是高墙深院的封闭小巷里兜圈子,徒劳地消耗时间和精力,村民则可抓住时机转移并利用街道两端的阁楼进行反击,或者有意地开放一些闸门,诱导其行进方向,将其直接引到村外去。渠头村街巷这种着眼于防御的布局设计使全村在明末和清末的乱世里多次抵挡住了流寇的入侵,未受到大的损失。
据说到了抗战时期,鬼子也曾经来渠头村扫荡,在街巷之中转了好久,又被转出村外,一无所获,连人影都逮不着,一怒之下,调集炮兵对渠头村进行轰炸,全村一时间火光冲天,残垣断壁,从此破败衰落下去了。时至今日,随着大量新房的建成,本已被严重破坏的老街巷格局更是加速消亡,老宅大院也所剩无几,甚至难以找到保存完整的院子了,残存的老屋也大多荒芜废弃。
渠头村原来还有多座大庙,相传是按照八卦方位分布在村子各处,大庙有东南方的文庙,正北方的关帝庙,正西的三官庙,西北的三宗庙等,村中还有真武庙、土地庙、大王庙、山神庙、三义庙、祖师庙、文昌阁、准提庵、张仙阁、白衣阁等等庙宇楼阁,不胜枚举,虽然也破坏严重,所剩不多,但近些年已经引起了重视和保护,境况有所改观。
村西北有黄土山名曰三宗岭,上面坐北朝南建有一座巍峨的大庙——三宗庙,其位置居高临下,大气磅礴,整个巴公原古战场尽收眼底。此庙创建年代不详,原本叫三嵕庙,祭祀的是管理致雨司雹的护国灵贶王后羿,后来又曾祀了管河渠水利的大禹王和管理黍麦稼穑的后稷,所以改称三宗庙了。后稷,又名弃,姓姬氏,是古代周族的祖先,生于稷山,常于农事,相传为尧帝的司农之官,种植粟与麦的始祖,被后世尊为稷王和农神。根据村中一户老乡家里收藏的《重增修三宗庙碑记》所载“三宗庙不知创自何时,一废于宋... ...,二废于金... ...,三废于明... ...”万历四十七年(1618年),由本乡人当时的礼部儒官李常兄弟出资重修。而清代康熙年间更是进行过三次增建和修缮,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可惜1939年,日寇侵入渠头,对庙宇进行了很大破坏,还烧毁了庙中的八角形献亭。在文革期间,三宗庙再次遭受了更为严重毁坏,好在近些年村中对劫后余生的庙宇进行了修复,使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庙重获生机。
三宗庙是渠头村现存创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庙宇,全庙建在三宗岭最高处,下起石台基,最前端是一排宏大的两层砖木楼阁,正中央为面阔三间悬山顶的山门,外侧一层出前廊,内侧为倒座戏楼,左右两厢有配楼。院内宽敞空旷,东西两路对称的分布着长长的配殿和廊房。最北端为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前出廊,枓栱和梁架依稀有金代遗风,檐下由一排四根方形抹角石柱支撑,下部有景安斋所雕造的狮子造型柱础承驮,可惜近两年已经开始丢失。正殿左右两边各有垛殿三间,配楼三间,都是清代修建。
一个黄昏里,老家在渠头村的好友小孔兄弟特地从晋城市内赶回来,骑着他的小摩托带我走街串巷游览了渠头村,最后来到了三宗庙前,夕阳已经开始灰暗的光线逐渐被从巴公镇方向工厂里飘来的烟尘与雾霾浓重的空气染得浑浊不堪,我静静地坐在山门外,边画边听小孔跟我讲起渠头村的往事,小孔曾经主笔编纂了渠头村的村志,关于这个村庄的历史与传说他最有发言权,比如渠头村周围群山环抱,河渠交织,形成了“圣水墨砚”之形胜,西北的大(音代)阳镇修造寓意巨笔的天柱塔沾取圣水墨汁以兴旺发达和渠头村修太阳影壁与天柱塔相冲以保平安的民间故事都是家喻户晓,充满了奇幻的色彩,至今天柱塔尚存,可遥望天边的迷雾之中,又哪能看到塔影呢,倒是站在三宗庙前向南望去,绿油油的冬小麦田边,不正是著名的渠头村太阳影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