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如何护住乡土走向振兴
“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这是传统村落的保护目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一级巡视员董红梅在近日举办的“从乡土遗产到乡村振兴——清华乡土三十年”学术研讨会上表示。从保护到振兴,传统村落又该如何布局?
在董红梅看来,传统村落保护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在一起。
目前全国有50多万个行政村,是否每个村子都需要保护?董红梅表示,并非如此。
董红梅介绍,对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村子,在脱贫攻坚期间,就实施了大规模异地扶贫搬迁;位于城乡接合部的村子,生活生产方式已经转变,村民不再从事农耕,村落需纳入城市规划的蓝图,村改社区后,一些古老的建筑、街区等可纳入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内。
“介于两者之间的村子就是我们要护住的乡土。”在董红梅看来,这方乡土恰恰和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是相吻合的,因此保护好这方乡土是要端好中国人的饭碗的必要之举。
董红梅表示,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路径应当是,“村民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助力”。“该由政府干的我们主动想、精心谋、扎实干,该由村民干的我们不越位、不包揽、不干预,尤其是不堆盆景,不造风景。”她说,“传统村落保护一定不能作为景区来打造,而要想到这是村民世世代代生产生活的家园。”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命题摆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悦介绍,三十多年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就开始进行乡土思考,并带领研究生开展调查研究,这是一场和开发建设、“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赛跑,如同梁启超、林徽因在战火中发掘记录中国古代建筑的赛跑一样。中国的建筑学者、规划师、设计师们在乡土遗产保护领域的工作代代传承。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霍晓卫表示,研究院的专业团队在实践中认识到,工作的困难之处在于,既有的传承与发展逻辑存在不同程度的断裂,城乡二元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导致协同乏力与资源双向流动受阻。所幸近年来在住建部、国家文物局、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带领下,全国范围内保护复兴实践路径呈现出丰富多彩、成绩斐然的局面。
董红梅在研讨会上介绍了一组最新的数据:目前全国有8155个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在这8155个村落里,55.6万栋传统建筑得到保护,5965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发展,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她补充道,在这8155个村里,100%的村民实现了住房有保障,96%的村落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69%的农户日常可使用热水淋浴,66%的农户用上水冲厕所,44%的农户用上了燃气。
董红梅建议,乡村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守正创新。“能让原住民留村、新乡贤回村、新村民进村,在村里安居乐业,这一方乡土才能守住。”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