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说|周文理:让传统村落留住乡愁
周文理,1983年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二级调研员。工作13年来,他积极投身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等村镇建设工作,推进传统村落调查认定并实施挂牌保护、开展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还通过拍摄纪录片、建设数字博物馆等多种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1年,他所在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周文理(左)与老乡亲切握手
从“年久失修”到“炊烟再起” “以用促保”实现“活态传承”
走进福建省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低矮的老宅错落有致,干净的青石板路从村头蜿蜒至村尾。拱桥上,歇脚的游客谈笑风生,满是岁月静好。可就在几年前,龙潭村还是人迹罕至的“空心村”,一座座老宅因年久失修,只剩断壁残垣。周文理说,如今的龙潭村和以前相比,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周文理:此前我去过龙潭村,那时由于村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不够完善,外出务工的青壮年较多,原本1400多人的龙潭村只有200多名老人和儿童留守,很多老宅年久失修,差点整村拆除。2019年初我跟着部领导到龙潭村调研,当时的龙潭村已经与此前破败不堪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自然环境优美、村落格局保存完整,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错落有致,还有四平戏、红曲酒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要是被拆除,就太可惜了。
从2017年开始,龙潭村先后实行“老屋认租15年”、创新“雇工购料法”、常住半年以上的“新村民”可以申领居住证等举措,因地制宜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盘活闲置农房等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文创旅游、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产业。曾经一度寂寥的“空心村”又见炊烟、恢复人气。
周文理:通过保护利用,当地吸引国内外100多名人才落户成为“新村民”,300多名村民返乡,全年到访的专家、学者、游客达到20多万人,现在当地百姓、新村民、新乡贤纷纷叫好,还有很多想去还去不了。村子必须有人生产生活,才是真正成功的保护利用;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用促保”实现“活态传承”。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在龙潭村召开了现场会议,在全国宣传推广了龙潭村的成功经验。
传统村落保护不能止步“诗与远方” 以人为本,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对传统村落的热爱,源于周文理内心深处。他是农村出身,祖辈为农民,在上大学前都在农村,熟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乡村生活,家乡的小桥流水、村头的大槐树都是他记忆里无法割舍的家乡印记。也因此,农民的喜怒哀乐,他感同身受。他说,传统村落保护,不能止步记忆里的“诗与远方”。
周文理:在调研中听到同行人与老乡聊天,说这个房子真漂亮啊,一看就有历史。老乡马上就说,你来住住试试,屋里没厕所,窗户还小,光线不好、还不透风。村落是村民世代生产生活的场所,要保护,就要以村民、以人为核心,尊重村民的需求、立足村民的发展,如果忽略这个要素,我们的工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你像我们推行的“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都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为了让每一个传统村落都能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
纪录片《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房子,人们遮风避雨的家。先民们顺应自然,创造出各式各样适宜居住的民居建筑。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故事,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开平碉楼、徽派民居、湘西吊脚楼……除了深入乡村实地调研,周文理还组织团队通过纪录片、短视频,乃至数字博物馆等形式讲好传统村落的故事。他说,只有让广大公众充分认识传统村落,只有当村民对脚下的土地无比眷恋、对生长于斯的文化无比自信,才有民俗淳厚的新风尚、源远流长的新文化,诗书传家、厚德重义、富足美满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周文理:我们组织拍摄的十集纪录片《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今年已在央视2套、9套黄金档播出了3次,收视率为同档期、同时段最高。每集就是以4~5个传统建筑居住者、使用者、改造者故事为血肉,诠释每一类型传统建筑中所蕴含的生存智慧、工程技术、审美理念和社会伦理。比如传统民居形制四合院落,就是顺应自然的节奏而设计,有亲情的温暖、人伦的秩序,也有对天地人生的感悟和思考;比如闽西南的土楼既能以最小的土地容纳尽可能多的人口,又使家族凝聚力得以增强。这些都很大程度上唤起和激发广大受众对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利用好传统村落的强烈期盼。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十周年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今年,是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制度建立十周年。根据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一项调查,我国长江、黄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17个省中,具有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村落,从2004年的9707个减少到2010年的5709个,传统村落快速消失的状况令人唏嘘。从2012年开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5次传统村落摸底调查,将6819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实施挂牌保护,52万栋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3380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周文理:比如贵州省黔东南的黄岗村,被称为“侗族建筑博物馆”,有风雨桥、鼓楼、百年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原生地,拥有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指导当地发挥非遗传承人传帮带作用,组建侗族大歌传习队;在建房的高度、色彩、外观、结构等方面,要求保持传统风貌和民族特色,在居住功能上实现现代化,通水电气,有热水、有厕所。还在村里设立直播助农创客基地、发展特色旅游;在农田里呢,同时种香禾糯米、养鱼、养鸭子,形成“稻鱼鸭”传统农耕种养共生体系。
今年3月底,2022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名单公布,以县域为单位的传统村落保护“优等生”开始撑起模范先锋大旗;7月底,在前五批的基础上,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调查推荐工作也正式启动。周文理,也开始从最初跟随前辈调研、学习的角色,成长为推进这些重大项目的中坚力量。他相信有一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再是一个美丽的愿望,而是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传统村落能够带给所有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
【青春独白】
现在很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都爱上了中国传统文化,很多传统村落中都有返乡大学生通过自己的现代化、国际化视野,为建设、宣传家乡贡献青春力量。传统村落是古老的,她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她也是青春的,在新时代中展现其魅力和风采。我很幸运能在最好的年纪亲身参与到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中,这项事业需要代代传承,让越来越多人爱上传统村落那白墙灰瓦、刀耕火种背后农耕文明的血脉乡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