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统村落 数字博物馆建馆培训会在松阳开幕│要闻


来源:规划中国

 

2017年1月25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明确要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抢救保护濒危文物,实施馆藏文物修复计划,加强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其中的主要项目工程是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要求建立完善传统村落名录,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改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建立保护管理信息系统,推动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化工作,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有关要求,推动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化工作,2017年4月13-14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馆村落资料制作培训班在浙江松阳开班。开班仪式上,松阳县委书记王峻致欢迎词,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司长张学勤讲话,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省级、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制作单位280余人参加了培训。

 

张司长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目前取得的成效两方面进行了简单介绍。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和重要平台,是中华农耕文明的保护地,社会各界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全面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得到学界、社会界包括政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由于经费有限,各方专家学者凭着学界良心前期做了大量调研性、研究性工作,付出了大量辛勤劳动,为传统村落保护做出重要贡献。当前传承和弘扬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蔚然成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显著增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也得到世界国际组织和各国的认可和高度赞赏。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自2012年启动以来,先后共有4153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到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目前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华民族遗产得到了抢救性保护,有效遏制了传统村落正在消失的局面,许多传统村落如松阳,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示范。为了更好地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中国传统村落,与村落互动,共同参与村落的保护发展,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另外数字化建馆是一项技术性和专业性都非常强,工作量很大的工作,是现代技术的信息化应用,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林岚岚: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总体要求

林处长首先对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的意义进行了界定。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是集中展现优秀中国传统村落的数字化平台,是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村落的舞台,是世界了解中华农耕文明的窗口,将突出展现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对提高村落地位、扩大村落影响、推动村落保护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对建馆村落条件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已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具有地区或民族代表性的、保护成果显著的中国传统村落。二是已完成的村落保护工作符合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要求,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得到充分改善,传统生产生活延续发展,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建立了有效的保护管理机制。三是建馆材料制作满足要求。

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综合馆将展示中国传统村落整体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价值。村落馆将逐个展示建馆的中国传统村落全貌。建馆村落材料由地方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制作。各地方按照推荐表各栏目要求提供村落概况、自然地理、选址格局、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生产生活、民俗文化、村志族谱、交通导览等9部分内容。

吴琼: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与村落的数字化展示方法

吴琼教授提出了对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的理解。传统村落是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通过数字化的、网络化的环境建设一座包含了搜集、保存、修护、研究、展览、教育、娱乐功能的博物馆,实现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真实完备记录、数字化再现和信息化传承,建设成一个关于传统村落的信息、资源和服务的平台,也就是“博物馆+”,开展基础信息、数据、影像资源的研究,借助信息技术呈现超越真实的探索、研究体验,从多角度、多媒介呈现出千村千貌,并提供数据和资源的扩展服务。

 

吴教授对素材的收集和整理也提出完善的建议,包括村落的解析、制定数字化展示的结构、数字化采集和记录、资料的处理和优化、制定数字化展示方案和技术实现。

李哲:“换个角度看家园”——传统村落航拍方法与成果要求

李哲教授结合安徽黄山许村和北京爨底下村的案例,阐述了对传统村落的美学理解,并着重讲解了村落航拍的经验和成果,提出了航拍照片的基本要求。航拍照片主要通过静态图像表现村落美景以及环境风貌、传统建筑特色,以凝固“美丽瞬间”为目标,拍摄时对天气、光线、构图、应严加斟酌,并且应按照一年四季的时节区分,每一季节都需要有代表性的照片。

 

 

 

另外,李教授还介绍了空中地面组合的全景漫游拍摄。“空-地组合”是指不仅在街巷、院落、室内拍摄全景,而且在空中通过旋翼类无人机的悬停并绕自身竖轴旋转飞行,拍摄并拼接空中全景视点,再将空中、地面的视角链接成整体,这样达到宏观与微观视角组合的目的。目前全景漫游的拍摄有多种方法,为了便于博物馆建设,本项目将采用最为普适的方法作为标准

徐辉: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总体方案

徐主任首先讲到,要系统认识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中国传统村落空间立足于乡土生产与生活功能需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范例,是中国农耕文化的活化石。乡愁的核心是农民,乡村经济复兴,乡愁才有依托。没有农业生产的乡村,魅力会大打折扣。传统村落需要百科式、全景式的展示,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是建设“美丽中国、乡土文化”的数字化载体,也是抢救、修复古村落与传承历史文化的在线平台,是“乡愁”学术交流互动社区和美丽乡村创客社区。

基于全国传统村落保护 “一张图”,数字博物馆将展示中国传统村落整理历史、文化、艺术及科学价值,采用地图互动、空间分析、大数据挖掘、可视化展示等多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分析查询全国的传统村落数据,并结合多源大数据,展示监控各要素的变化。

具体到工作开展方面,建议建立国家-省(市区)、县三级联动工作机制。村落材料制作和报送责任主体,成立县级工作组协调乡镇、村镇建设主管部门进行材料准备负责召集相关技术团队收集素材(经费)。省级成立指导专家小组,督促地方准备与收集材料。按照中规院联合团队的技术工作方案,省里委托专业团队或地方规划院校,或者委派责任规划师来协助地方收集与制作素材,加强本项工作的宣传。

 

陈开宇: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的标准化传播和共享

陈教授首先提出,数字博物馆是以实现博物馆功能为基础,以数字形式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进行采集、保存、管理、利用和展示传播的信息服务系统。由于现实技术的不断变化,数字博物馆也将不断调整以适应数字时代的期望和挑战。

 

陈教授以安徽歙县许村为例,通过许村的村落概况、自然地理、选址格局、传统建筑、历史环境、生产生活、民俗文化、村志族谱、交通导览等几方面,阐述了传统村落信息数字化采集经验以及建立数字化的采集标准,并介绍了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观点和见解。

另外,陈主任阐述了传统村落专题摄影的方法,包含摄影技术基础、专题摄影创作和图像语言表达。

我国传统村落面临着严峻的困难。传统村落保护总量大,资金不足。目前列入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有4153多处,列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的村庄有276处,实施保护的村庄仅占我国自然村数量270万个的千分之一。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乡土环境形成冲击。一方面,对于传统村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村落格局等保护的认识不足,破坏严重;另一方面,对于传统生产生活空间、物件忽视保存价值。同时,村落文化、美学的迷失,村落更新改造追求“时尚”,造成村落特色衰落和丧失。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乡愁记忆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生存困境,数字博物馆是动态记录和保留珍贵文字图纸材料的重要工具。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对提高村落地位、扩大村落影响、推动村落保护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借助数字博物馆,将集中展现优秀的中国传统村落,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农耕文明。

这次培训会主要目的是对准备数字博物馆建馆的相关负责人进行的一次专门培训,培训后各地将按照要求,制作拍摄村落数字化文件。敬请期待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在不久的将来上线。